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近日公布《中藥材農藥污染調查報告》。《報告》介紹,通過對國內9個城市(包括香港)的9家連鎖中藥房所售藥材的23種65個樣本進行農藥殘留抽檢,發現有26個樣本檢出禁用農藥殘留,占總樣本量的40%。綠色和平:四成抽檢中藥材含禁用農藥
《報告》指出,綠色和平于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同仁堂商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同仁堂藥店、云南白藥大藥房有限公司、湖南九芝堂零售連鎖有限公司等藥店購買了65種中藥產品,經具有資質的獨立第三方實驗室檢測,共有48個樣本檢出農藥殘留,其中26個樣本檢出6種已禁用農藥的殘留,其中包括甲拌磷、克百威、涕滅威等高劇毒農藥。由于我國對中藥材*大農藥殘留量標準的規定數目非常有限,參照歐盟農藥*大殘留標準發現,部分樣品農藥殘留超標數十甚至數百倍。例如,同仁堂(北京)的三七花中檢出甲基硫菌靈殘留量為51.6毫克/千克,超標500倍;云南白藥的金銀花甲基硫菌靈殘留量達到11.3毫克/千克,超標100余倍。檢測結果還顯示,樣品中混合農藥殘留情況嚴重,其中32個樣本含有3種以上農藥殘留,一些樣品檢測出的農藥殘留種類高達數十種。例如,同仁堂(北京)的三七花中檢測出39種農藥殘留,張仲景藥房的貢菊檢出35種。
《報告》說,該組織通過與傳統中藥材產區種植戶、銷售商戶和加工企業的工作人員訪談了解到,中藥材與化學農業模式下的其他農作物相同,病蟲害的防治嚴重依賴化學農藥的使用,這是導致中藥材農藥殘留的主要原因。此外,中藥零售企業對中藥材原料缺乏有效的質量管控途徑,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不嚴,也是造成中藥受農藥污染的重要原因。
《報告》建議,大型中醫藥企業從自身供應鏈的管理做起,改善產品無追溯和農藥使用無監管的現狀,記錄并公開供應鏈中的農藥種類和使用量,建立并公開企業有關中藥種植的農藥減量機制。農業和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落實農藥減量政策,設定具體可執行的時間表,加強監管,確保高毒劇毒農藥不在中藥材上使用。此外,政府還應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推動生態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