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mu8yy"></strike>
    技術文章

    牛奶**


    牛奶大概是*不讓中國人民省心的食物了。*近的生奶新國標再一次引起了廣泛關注。對于牛奶的各種討論介紹已經很多,這里來集中介紹一下牛奶的**。牛奶細菌如何被殺滅?巴氏奶與常溫奶差別何在?為什么不再有“致病菌不得檢出”的規定?**與**,又是什么樣的關系?

    細菌啊,讓溫度與時間來殺死你們

    牛奶**


    我們都知道許多細菌能夠導致人們生病。健康奶牛新產的奶中細菌非常少,但是細菌在自然環境中無處不在。對于細菌來說,牛奶可以算得上生長的樂園。在7攝氏度以上,很多細菌就可以“星火燎原”。

    現代社會的牛奶不可能現擠現吃。從擠奶到分銷到消費者手中,總是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細菌有無數的機會進入牛奶,蓬勃發展起來。雖然有一些人追逐“未經熱處理的生奶”,不過細菌污染的危險實在太大。世界各國的學術界和食品管理機構,都不贊同喝這樣的生奶。

    **,成了現代牛奶產銷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稍微有一點生活常識,就不難理解:溫度和時間,是決定細菌能否被殺死的兩個關鍵因素。細菌不是一個物種,而是無數的物種的統稱。一般而言,每一種細菌有*適合它生長的條件。在該條件下,那種細菌可以很容易地大量生長。在某些“不利條件”下,比如低溫,細菌只是停止了活動,但是并沒有被殺死。只要等到條件適合,它們就又活躍起來。而有的“不利條件”下,比如高溫,它們就可能被殺死,而無法起死回生了。不過,細菌的生長習性各不不同,對于這種細菌是難耐的酷熱,對于另一種細菌可能只是洗了個桑拿而已。

    在任何一個“不利”的溫度下,一定時間內死亡的細菌數跟它們的總數成一個確定的比例。比如說,在63攝氏度,有100萬個某種細菌。過了6分鐘,還剩下10萬個。在食品科學上,就把這個6分鐘稱為這種細菌在63攝氏度的D值,意思是“在63攝氏度下,殺死90%的該細菌所需的時間是6分鐘”。再過6分鐘,剩下的10萬個細菌依然不能完全死去,還會剩下10%(即1萬個)。如此下去,再過6分鐘,還會剩下1000個;又過6分鐘,還剩100個……

    實際上,牛奶中不止一種細菌。不過有的細菌沒有什么危害,有的細菌能讓人生病(被稱為“致病細菌”)。理論上說,需要挑選*頑強的致病細菌來作為指標。當*不容易殺滅的那種致病細菌減少到不足以興風作浪,其他的細菌也就不足為慮了。不過在傳統上,是采用總的細菌數來計算。前面舉例所說的數據,就是傳統的巴斯德**所采用的數字。在63度下,牛奶細菌的D值為6分鐘。經過30分鐘,奶中的細菌數降低到初始值的10萬分之一。合格的生奶(美國標準是**前細菌數不超過每毫升30萬)經過這樣的**,細菌數降到很低。在恰當的冷藏條件下,這樣得到的“巴氏**奶”可以存放兩三周,而細菌總數也不至于重新長到有害的程度(比如美國要求每毫升不超過2萬個)。

    63度加熱30分鐘的方式對于家庭下作坊生產還比較方便,對于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就不是那么方便了。工業上,希望加熱時間短,因而可以連續地讓牛奶流過加熱區,實現流水線操作。

    細菌的生存對于溫度非常敏感。溫度上升,它們就更加容易被殺死。體現在數字上,就是前面所說的D值隨溫度升高急劇降低。牛奶的D值在63攝氏度是6分鐘,到了72攝氏度,就變成了3秒。也就是說,同樣把細菌數降低到初始值的10萬分之一,只需要15秒就夠了。這樣的**條件叫做“高溫快速巴斯德**”,簡稱HTST過程。在HTST流程中,牛奶連續通過加熱器,控制流速使之在72攝氏度的管道中呆夠15秒,再進入冷卻區迅速降溫。然后進行包裝,冷藏。

    D值降低到10分之一所需要增加的溫度被定義為Z值。牛奶中的各種細菌的Z值一般在5到10攝氏度之間,有的甚至在5度以下。

    除了細菌之外,牛奶中還有兩類人們關注的物質:酶和維生素。這兩類物質具有“生物活性”,在加熱的條件下也會失去活性。它們失去活性的行為也跟殺滅細菌類似,也有D值和Z值。一般來說,酶的Z值在30到40攝氏度之間,而維生素的Z值在20到25攝氏度之間。也就是說,溫度升高,對細菌的影響遠遠比維生素和酶要大。舉例來說,假如細菌和維生素的Z值分別是5和20攝氏度。如果把溫度提高20攝氏度,那么細菌的D值將降低到原來的萬分之一(對于細菌而言,溫度升高了4個Z值);而維生素的D值只降低到了原來的10分之一(對維生素而言,溫度升高了1個Z值)。這樣,在高的溫度下,只需要加熱原來時間的萬分之一就可以獲得相同的**效果。對于維生素,雖然D值是原來的10分之一,但是加熱時間只是原來的萬分之一。因此,通過高溫來實現同樣的**效果,對維生素的破壞遠遠比低溫**要少。這就是HTST的優勢。

    “致病菌不得檢出”,規定容易執行難

    理論上說,衡量**效果的好壞,需要對**后的牛奶進行細菌數檢測來確定。但是實際操作中,檢測細菌數費時費力,并不是那么方便。

    在牛奶中,有一種酶可以把生物大分子上的磷酸根去掉,叫做“堿性磷酸酶”。它的失活行為比較特別,跟細菌差不多。實際的牛奶檢測中,往往是把它的活性當作“信號”來指示**的好壞。如果**不好,它的活性就會比較高;如果它的活性低于了某個設定值,就可以認為**比較完全了。

    在中國的生奶舊標準中,有一條“致病菌不得檢出”。在新標準中,這一條被刪除了。有人認為,雖然新標準中規定的總細菌允許值增加了,但是如果能保證“致病菌不得檢出”,那么生奶中的細菌就不是致病細菌,也就不會產生**。經過**,也就不會有害健康了。

    這在理論上當然可行,不過幾乎沒有可操作性。牛奶中的致病菌種類不少,“致病菌不得檢出”作為規定寫入國家標準,只需要增加七個字。但是,它的執行難度就不是紙上談兵那么容易了。總細菌數的檢測尚嫌復雜,要一一檢測每種致病細菌,操作成本會大大增加。尤其是對于那些散戶經營的牛奶,再增加幾種致病細菌的檢測,增加的檢測成本將由誰來承擔?

    實際上,即使是美國那套遠比中國嚴格的生奶標準,也沒有“致病細菌不得檢出”的要求。對于細菌,他們要求檢測總細菌數和大腸菌數。大腸菌數是一大類細菌,并非某種特定的致病細菌。他們認為,把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總數控制到一個較低水平,就意味著牛奶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有很好的衛生監控,其**性就可以得到保障了。

    不清楚生奶舊標準中的“致病菌不得檢出”是如何執行的。不過,如果生奶新標準中保留了這一要求,大概也可以算是**“中國特色”了——有著比其他國家都寬松的總細菌數標準,卻也有著其他國家都沒有做到的“致病細菌檢測”。

    巴氏奶與常溫奶,差別有多大

    媒體把生奶新標準的制定當作巴氏奶與常溫奶的斗爭。常溫奶和巴氏奶的倡導者也的確一直互相指責甚至攻擊。“常溫奶派”宣稱更符合中國國情,而“巴氏奶派”則強調常溫奶的超高溫**破壞了牛奶的營養。毋庸諱言,巴氏奶和常溫奶,在風味、**性和營養上存在差異。關鍵是,這種差異有多大?對于消費者,這些差異又意味著什么?

    巴氏**的目標是把細菌數降低到十萬分之一,用專業術語來說是5個“log reduction”。在某一溫度下,加熱時間是該溫度下細菌D值的5倍。經過巴氏**,牛奶中的細菌并沒有被全部殺滅。在**之后依然需要冷藏。即使在冷藏條件下,殘存的細菌也還是會緩慢生長。所謂巴氏奶的保質期,其實是這些細菌長到某個量之前的時間。國外的巴氏奶**以及后續的處理保存要求嚴格,這一個“變質期”可以長達3周,一般把保質期定位兩周。而國內目前的巴氏奶,因為種種原因,保質期一般只有幾天。**之后需要冷藏,保質期也只有幾天,對于產銷鏈的要求的確要高許多。在中國目前的社會條件下,基本上只能依靠當地產當地銷。而異地企業,基本上也就無法涉足。

    在巴氏**條件下,尤其是高溫快速的巴氏**條件下,對于牛奶的風味和維生素的影響比較小。牛奶中還有一些酶,在加熱中這些酶通常會失去活性。有人認為酶失去活性導致了牛奶的營養價值降低。實際上,到目前,并沒有可靠的依據表明牛奶中的這些酶對人體有“生物活性”。它們是否失活,并不改變牛奶的營養價值。另一方面,這些酶中的一些種類會分解牛奶中的脂肪或者蛋白質,導致牛奶的“變質”。通過加熱使之失活,對于保持牛奶的品質是有利的。

    常溫奶是在超高溫(通常高于135攝氏度)下保持一兩秒鐘,簡稱為UHT,其**目標是12個“log reduction”。也就是說,其加熱時間至少是該溫度下D值的12倍。經過UHT,基本上不可能還有細菌存活。在密封條件下,經過這樣處理的牛奶不用冷藏,也可以保持幾個月甚至更長。如果生奶中具有大量的致病細菌,它們分泌的某些**不能被巴氏奶破壞。因為**往往是蛋白質,經過UHT處理,其破壞程度會大一些。從細菌和**的角度來說,常溫奶的**性確實要高一點。因為不需要冷藏而且保質期長,異地產銷就成為了可能,使得廠家更容易實現市場擴張。

    顯然,UHT是更“嚴苛”的加熱條件,它對維生素的破壞也會更多。如果是要比較營養“誰高誰低”,自然是巴氏奶稍勝一籌。不過,牛奶只是飲食中維生素來源之一,人們喝牛奶主要是為了獲取其中的蛋白質和鈣,而蛋白質和鈣不會因為UHT 損失,也可以說常溫奶相對于巴氏奶的營養損失并不大。

    總菌數高的生奶不適合做巴氏奶,原因并不是許多人認為的“無法達到巴氏奶的**要求”或者“增加巴氏**成本”。實際上,總菌數從每毫升50萬增加到200萬,只增加了0.6個“log reduction”需求。相對于巴氏**要求的5個“log reduction”,如果采用標準的HTST溫度,只需要把**時間從15秒增加到17秒左右就夠了。如果通過提高溫度,則提高不到1攝氏度就可以保持15秒的標準時間。不管哪種方式,對于**成本的增加都微不足道。

    二者的*大差異其實在于外觀和風味。巴氏**奶基本上保持了**前的乳白和奶味,而UHT則會使奶色變暗,相對而言不再“秀色可餐”。超高溫產生一定的“焦糊味”,則會掩蓋奶本來的風味。當總菌數達到每毫升200萬,意味著生奶從擠奶到**前的過程中衛生條件控制很差,吸收的異味和細菌產生的異味,已經大大改變了牛奶的風味。而這些異味,巴氏**并不能去除。這樣得到的巴氏奶,消費者光是從味道上就能覺察出“不對”來。如果那200萬細菌中有分泌**的致病細菌,巴氏**也只能殺死細菌而可能無法去除**。這種情況下,問題也就更加嚴重了。而經過超高溫處理之后,產生的“焦糊味”足以掩蓋奶本身的異味,消費者也就無從覺察出“異常”來。

    微濾**新技術

    雖然有諸多不足,在當前的食品工業中,加熱依然是***經濟*有效的方法。不過,一些新興的技術逐漸得到應用,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克服加熱的不足。在奶制品行業,微濾技術是應用比較多的一種。

    作為微濾,就是使用一層濾孔在微米量級的濾膜來對原料進行過濾。一般的微濾膜孔徑在0.6到2微米之間(1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選擇適當的濾膜,可以把細菌留下,而讓乳糖、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蛋白質通過。因為它只是按照個頭大小進行篩選,也就不會破壞維生素、酶以及牛奶的風味。

    不過,牛奶中的脂肪顆粒跟細菌大小相當,留下細菌的同時這些脂肪顆粒也無法通過。所以,微濾技術往往用來處理脫脂奶。因為脫去了脂肪,剩下的蛋白質以及其他成分可以通過。如果要生產全脂奶或者低脂奶,就需要把脫下的脂肪另外進行加熱**,再加到經過微濾的脫脂奶中。這當然也需要一些操作成本。

    即使不考慮成本,微濾技術也還是有一定缺陷。它只是留下細菌,而對牛奶中的酶無能為力。前面提到過,許多酶會分解脂肪或者蛋白質,也導致牛奶的“變質”。所以,單獨使用微濾來處理牛奶,也不容易使之實現需要的“保質期”。此外,任何一種規格的微濾膜,所說的“截留分子量”或者“孔徑尺寸”,都是一個典型值,而不異味著膜中所有的孔徑都是那個尺寸。也就是說,實際尺寸是圍繞著那個典型值的各種大小不同的尺寸。牛奶中的酪蛋白,多數是聚集成“酪蛋白顆粒”的形式存在,其尺寸在零點幾個微米的樣子。也就是說,如果選的濾膜孔徑過大,則有可能放過一些細菌;過小,則有可能留下一部分酪蛋白。如何制造和選擇合適的微濾膜,也是工程師們努力的方向。

    相對于加熱**,微濾也有它獨到的優勢。加熱可以很有效地殺滅細菌,但是對于細菌或者植物的孢子就無能為力。孢子可以看作一種處于休眠狀態的細菌或者植物“種子”。在巴氏**這樣不算嚴酷的考驗下,它們能夠忍耐過去,耐心等待春天的到來。而微濾則可以把它們一并去除。有實驗顯示,經過微濾處理的脫脂奶,再進行巴氏**,可以把“變質期”從三周延長到40天左右。在目前,奶制品行業更多得是把它作為一個輔助步驟,與加熱工藝配合使用。

    產品目錄
    聯系我們
    新聞中心
    技術文章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菲特立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電話:0755-25928978 89512173 傳真:0755-89512173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八卦三路榮生大廈402室    

         
            粵ICP備13062898號  
      
    男人扒开女人下添高潮日韩视频| 国产精品天天影视久久综合网 |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日韩一品在线播放视频一品免费|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揄拍|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3d动漫|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一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精品资源一区二区| 校园春色国产精品| 精品三级内地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av | 青草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迷 |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成人午夜电影| 秋霞日韩久久理论电影|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 国产在线91精品入口| 最新精品露脸国产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