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標準降低,遺患不少
張田勘《百科知識》雜志副主編
乳品**國家標準(生乳新國標)于今年3月26日由衛生部批準公布后,在業內和社會上引起了爭論。原因是,在生乳標準中,乳蛋白含量從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總數從2003年的每毫升50萬調至200萬,均為“歷史新低”。有人質疑,25年后,乳品新標準為何不升反降?
面對有關疑問,衛生部食品**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副局長陳銳7月13日表示,乳品**國家標準符合中國國情和產業實際。
有關專家解釋,調低生乳蛋白質含量的原因,一是上等飼草飼喂率低,因而生乳蛋白質含量相對低;二是我國奶牛的泌乳期處于夏季,而夏季生乳蛋白質含量明顯低于其他季節;三是從健康奶畜**中擠出的、蛋白質含量低于2.95克/100克的常乳是客觀存在;四是有利于生乳質量**監管。而且,生乳新國標還整合了食品衛生標準、質量標準、農產品質量**標準以及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的內容,體現了標準的統一性。
這些理由當然是充足的。不過,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我國乳蛋白含量標準從1986年就達到了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不低于2.95%,為什么在執行了這么多年之后,今天反而質量標準下降了,而且遠遠低于歐盟的3.0%.
我國主要奶牛品種為荷斯坦奶牛,在國際奶牛養殖界,這是一種公認的上等奶牛,其蛋白質*低值為3.18%。也就是說,在喂養過程中,即使采用一般條件,也能讓這樣的奶牛產奶的蛋白質達到*低的3.18%;如果精心喂養,這種奶牛的蛋白含量將遠遠大于3.18%。現在,采用2.8%的*低標準,意味著中國的畜牧業并沒有養好和利用好這樣的奶牛,有了好奶牛,也產生不了高附加值的乳產品,甚至會造成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結果。面臨這種情況,管理方不是要求提升喂養的質量,而是降低生乳的質量標準,實在是一種削足適履的做法。
當然,降低生乳質量標準的直接原因可能要歸結到奶牛飼養中粗飼料結構單一、上等飼草飼喂率低。既如此,為何不能改變單一的粗飼料結構,采用上等的飼草、飼料飼喂呢?從目前降低生乳蛋白質含量的標準來看,只能估計,降低生乳蛋白質含量的成本低于用上等飼草精心喂養奶牛的成本。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生乳蛋白質含量的高低由兩種因素決定,一是奶牛品種,二是飼料。前者已經不是原因,因為荷斯坦奶牛牛乳的蛋白質含量高,因此原因只能是飼料。調查發現,飼料不好的原因是奶農舍不得花錢用更好的飼料。如果喂養更好的飼料,生乳中蛋白質肯定會提高。所以,這只是飼養技術問題。
至于菌落總數標準下降的問題,專家的解釋是,菌落總數定為200萬能夠保護大量的中小規模養殖戶的利益。因為,目前我們國家小規模奶牛養殖比例比較高,1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例僅為23.1%,養殖水平低造成了生乳菌落總數相對較高。
這種解釋也就是直接承認,我國的畜牧養殖業水平還很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