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8-10 8:21:16
“性早熟的原因是復雜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他從媒體上知道了這個事情,“過去有7、8歲的孩子出現性早熟的例子,像這么小的孩子確實以前沒聽說過。但不能因此就說是喝了奶粉導致的。”
宋昆剛認為消費者對奶粉懷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牛奶是成分復雜的食物,“牛奶本身就含有**,泌乳期的奶牛本身就含有微量的雌性**,人們喝奶不是**兩天了,如果這是因為微量導致,那不會到今天才發生。”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中國辦事處營養專家常素英告訴記者,國際上一直提倡嬰兒母乳喂養,對媒體報道中“孩子除了奶粉基本沒有吃其他東西”的說法,建議孩子食物應該多樣化,如果孩子只吃一樣東西,受到危害的風險將比吃多種食物大很多。
圣元:沒有提過賠償
圣元乳業戰略合作總監姜云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公司已公開發布聲明,其產品反復接受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檢測,均未發現任何質量問題。同時否認武漢消費者曾指出企業與之接觸曾經提到過賠償的說法,“我們沒責任賠償什么。”姜云鵬還表示,企業希望政府職能部門檢測奶粉,并敦促盡早公布結果,澄清真相。
姜介紹,企業的奶源基本都是從國外進口,主要是新西蘭、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記者注意到,目前在售的圣元嬰兒配方奶粉共有3個系列,分別是圣元優博嬰兒配方奶粉、圣元優聰金裝嬰兒配方奶粉和圣元優聰金D100嬰兒配方奶粉,所有產品均標稱“進口奶源”。此前圣元也曾陷入“三聚氰胺”事件。昨日圣元方面向記者承認中國**代理商——北京澳內特乳品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正是圣元乳業董事長張亮,目前掌握著乳清粉70%的市場份額。但是當記者進一步詢問目前還有什么產品在國內生產時,姜以開會為由掛斷電話。
圣元此前已在官方網站上發布相關說明,“不存在添加任何 ‘**’等違規物質的行為”。并準備對刊播消息的兩家媒體提起上訴。
質檢部門:沒有檢測標準
8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對外界稱,目前,衛生部已注意到相關媒體的報道,并已對此事進行關注。
弄清病理*直接的方法是對奶粉進行檢測,但昨日本報記者致電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兩個***權威檢驗部門,發現雖然檢測部門表示可以接受個人申請,但目前對**的檢測、監控是國內奶粉業的一個盲區。
“**目前沒有國家標準,所以沒有檢驗辦法。像三聚氰胺事情剛出來也沒有檢測方法,隨后國家出臺檢測標準才能檢測。”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技術部門尹主任表示,目前可以接受個人申請檢測,然而關于奶粉的檢測指標中也沒有**這一項。尹主任還介紹,目前中心正在投入技術力量,摸索這一檢測手段,以求盡快開展該檢測項目。他同時指出,**屬于藥物,奶粉在生產環節中是不允許添加任何**的。
專家:標準倒退是根源
78歲的國內乳業專家魏榮痛心地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奶粉問題頻發不是個別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問題。“*近出臺的乳業新國標我們就能看出來,已經倒退了25年”。
業內專家質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幾個重要指標的降低上。如新國標中蛋白質含量和微生物及體細胞的指標比1986年制定的生鮮乳收購標準有明顯的降低。當時國標的**等級要求生鮮乳蛋白質含量達到2.95%以上;微生物限量為每毫升50萬個。而新國標的*低限值為蛋白質含量2.8%;每毫升200萬個微生物含量,這一項就是國外標準的20倍。“細菌越多越不**,代謝產品多牛奶易變味,企業就會加香精等添加劑。”
專家王丁棉表示,有人認為降低標準有利于奶業的監管是不對的,因為總有比現行標準更低的生乳生產出來。如何防止人為在鮮奶中添加東西,一定要靠制度化的保障和監管,不能靠降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