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價接觸式培養皿法對采血人員手部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大腸埃希菌的檢測效果。方法 將28名采血人員在穿刺采血之前的手部**前后,根據采取的**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其中接觸式培養皿組采用接觸式培養皿法,棉簽擦拭組采用棉簽擦拭法進行,分別取樣、培養、菌落計數、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鑒別培養基鑒定該種類菌株數。結果 接觸式培養皿法**前細菌總數>30CFU/30cm2 的人數占50.00%,顯著高于棉簽擦拭法的7.13%,**后細菌總數在21~30CFU/30cm2 接觸式培養皿法檢測出人數占14.29%,棉簽擦拭法則未檢出(P<0.05);**前后接觸培養皿組采血人員手部**前后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大腸埃希菌的檢出量均顯著高于棉簽擦拭組(P<0.05)。結論 接觸式培養皿法在檢測菌落總數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均具有較高的有效性,且操作簡便。
關鍵詞:接觸式培養皿;手衛生;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
接觸式培養皿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大腸埃希菌的檢測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對醫護人員的手部衛生程度要求越來越高,有文獻報道,造成醫院感染的原因中30.0%是由于細菌或病毒通過醫護人員手部傳播[1],因此對醫護人員手部清潔和**是控制醫院感染*簡便*重要的方法之一[2];而高效快速的細菌檢測方法有助于提高細菌的檢出率,為醫護人員手部衛生**效果評價提供更確切的標準[3]。本研究中,筆者對28名采血人員的手部衛生采用接觸式培養皿法和傳統的監測方法進行比較,接觸式培養皿法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血液科28名采血人員隨機分成接觸式培養皿組和棉簽擦拭組。
1.2 研究方法 采血人員均在對患者或獻血志愿者穿刺之前用含有醋酸氯己定的濕紙巾進行手部**,分別在**前和**后根據《**技術規范》進行采樣與培養,其中接觸式培養皿組人員在無菌條件下將兩手的指屈面從指根到指端約30cm2 直接接觸接觸式培養皿和標準培養皿上培養,棉簽擦拭組人員用無菌洗脫液浸濕的棉拭子將上述約30cm2位置旋轉涂擦兩次,剪去操作者手接觸部分,投入10ml含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試管內,立即送檢。將培養出的菌落分別接種到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顯色培養基上,37℃培養48h后,根據顏色來判斷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兩種菌的生長情況。
1.3 統計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組間進行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采血人員手**前后細菌陽性率比較 接觸式培養皿法**前細菌總數顯著高于棉簽擦拭法(P<0.05),說明接觸式培養皿法在檢測細菌總數方面有效性顯著高于棉簽擦拭法。見表1。

2.2 兩組采血人員手**前后菌株的檢出結果 **前后接觸培養皿組采血人員手**前后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的檢出均顯著高于棉簽擦拭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采血人員手部**前后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大腸埃希菌的檢出株數比較(株/30cm2)

3 討 論
醫務人員手是各種病原微生物容易定植的部位,如手部細菌處理不當,極易導致患者發生醫院感
染,尤其是要接觸血液的采血人員,如不注意會造成血液傳播**的蔓延,給患者或獻血志愿者的健康帶來極大地潛在危害[4-5]。因此采血人員應嚴格按照各**標準和級數規范進行手部**,采用一種有效的**效果的監測方法,將給患者或獻血志愿者的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本研究中采用接觸培養皿法和棉簽擦拭法對采血人員的手部**效果進行檢測,比較兩種方法檢測出菌落的總數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的數量,評價兩種方法的檢測有效性。研究結果顯示,接觸式培養皿法**前細菌總數>30CFU/30cm2 的人數占50.00%,**后細菌總數在21~30CFU/30cm2 接觸式培養皿法檢測出人數占14.29%,棉簽擦拭法則未檢出,而棉簽擦拭法的7.13%檢測出的菌落總數偏低(表1)。表2結果顯示,**前后,接觸培養皿組采血人員手部**前后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的檢出量均顯著高于棉簽擦拭組。且棉簽擦拭法檢測步驟繁瑣,每個步驟均很難采用標準化方式評定,因此準確率降低,而接觸式培養法檢測過程操作簡單,容易標準化,外出采樣時攜帶方便。綜上所述,接觸式培養皿法在檢測細菌總數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方面均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且操作簡便。